历久不衰的桌游——麻将
这几年来,桌上游戏的产量惊人,各地桌游店林立,深受各年龄层的喜爱,每个月都有许多新桌游被开发出来。在这之中比较受欢迎的桌游,往往都有个特性,就是「运气+斗智」。一个桌游,若完全没有运气,玩的人就会很少,例如:「拈」。因为,懂得方法的人就一定赢,这样谁想玩?但若完全靠运气的桌游,玩的人也一定不多,因为没有策略运用的空间。因此,受欢迎的桌游,通常都运气与斗智各半,运气的部份大多都是要抽牌、丢骰子;斗智方面就是要做一些计算、优化,让自己提高胜算。
今天就来聊聊一个历时百余年的古老桌游:「麻将」。阅读本文之前,读者须对麻将的基本规则有初步的了解,至少了解一些专有名词:胡、吃、碰、听等等。接下来,我们将从数学的角度,来探讨一些麻将中的冷知识。
骰位
打麻将每雀(将)开始前,要先抽牌(一般用东西南北四张牌)决定座位,称为「骰位或抓位」。由於规则中的吃牌只能吃上家丢出的牌,加上每个牌手打牌的风格不一,因此上下家的关系就颇为重要。
比如说,如果婆婆坐在你的上家,那你讲话就要特别小心一点,否则她会一直喂到你叫嫑嫑的,千万不要以为婆婆老人痴呆了。
一雀结束後,为了避免四家牌手的座位关系和上一雀相同,当骰到与上一雀座位关系不变时,有重新骰位的规定。
那请问重骰的机率有多高呢?
学过高中数学环状排列单元的话,你知道四人的环状排列只有3!=6种情况,每种发生的机率相同,所以重骰的机率是1/6。
如果你已经把排列组合还给高中数学老师,参考一下这个直观的算法。自己的上家和前一雀一样的机率为1/3,下家又一样的机率剩1/2,一旦上下家都决定,对家只剩一人没得选也就固定了,因此,重骰机率1/3 x 1/2也是1/6。
我猜你应该也有一种牌友,输了很爱「牵拖」上家,经常牌桌上会有类似对话出现:
「婆婆~你这是盯我啊!」
「运气已经很差了还坐在雀坛影印机的下家!」
为了避免有人输了「牵拖」,建议大家可以直接约好打六雀,把六种座位组合都轮一次,均衡一下上下家关系造成的影响。换位的作法其实很常见,你看篮球、排球、足球、羽球……也都是要换场,确保场地因素的公平性。
抓牌
每一风有四个庄,每人轮流当庄家,每一局开始前,会由庄家丢三颗骰子(一般六面那种),依照三颗骰子总和,决定从哪里开始抓牌。规则是先看要拿谁的门前牌(逆时针方式数),再看从哪里开始拿(顺时针方式数)。例如14就是从庄家上家(由庄家开始逆时针数到14会数到上家)的门前牌,留下14组,从第15组开始依序抓牌。
在这种规则下,每次从哪里开始抓牌的机率会一样吗?
举例来说,庄家最右手边的一落牌(如上图圈起来的地方),不管骰多少,在抓牌阶段,只会被庄家自己或其对家拿到,机率分别是55/216与50/216,一定不会被左右两家拿到。因此,在拿牌阶段最能合作作弊的,是对家。利用简单的堆牌合作,双方就能够掌握一手好牌。
比如说庄家洗牌时,把一堆万子,放在编号1、5、9、10、14、18的地方,然後对家也把万子放在编号39、43、44、47、48、52的地方,则抓完牌後,两家拿到万子数量将会大大增加,另外两家拿到万子的机会就会下降。这是机率大小和期望值发挥作用的地方。当然,如果遇上真正的老千,藉由精准操控骰子,基本上要从哪里开始拿已经被完全掌握住了。
这里以台湾牌(16张麻将)为例,香港牌(13张麻将)也是差不多;若是打台湾南部牌(不玩花牌)的话,每个人只砌17落,也是会有类似的情况。如果打的是美国牌,那就不好说了,因为庄家有权要求再换三张。
总之,一坐上牌桌第一件事,要先问清楚打的是什麽牌。打麻将的学问还真不少,光是骰位和拿牌就藏了许多眉角,遑论实战中出入每张牌所涉及的优化策略之复杂。